阳江风俗-龙舟竞渡

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五,阳江都举行龙舟竞赛,而江城区每隔一年就举行一次可谓期待已久,内地在江河(漠阳江、鸳鸯湖)划龙船,沿海地区在海上扒艇仔,不 近江河的地区则舞旱龙庆祝。

    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五,阳江都举行龙舟竞赛,而江城区每隔一年就举行一次可谓期待已久,内地在江河(漠阳江、鸳鸯湖)划龙船,沿海地区在海上扒艇仔,不 近江河的地区则舞旱龙庆祝。
    阳江龙舟一般长30多米,坐挠手50人,船上另有锣鼓手 各一人,以壮船威。龙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边,至第 二年四月才又挖出来,初一至初四为小扒(分赛),初五为 大扒(决赛)。获奖者可得金猪一只和龙包(肉包子)无数 等奖品。
   
    特别的是,阳江每年龙舟节举行的都是逆水赛龙舟。中国南方各地都有端午赛龙舟的风俗,阳江也不例外,除了江城和东平的逆水赛龙舟外,闸坡的海 上赛龙舟更具特色,海上龙舟不像江河龙舟那样刻意雕琢,只是由渔民日常使用的“艇仔”插上彩旗而 成,如此赛龙舟更显示出一种粗犷的原始美,更能让游人兴奋和心醉。

    久远的历史渊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广东阳江民间龙舟竞渡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据相关史料记载,广东阳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习俗,早在清朝已经盛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阳江上群龙逐浪,锣鼓喧天,观者如潮。

    有史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广东阳江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都有端午凭吊屈原的习俗,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而到了明清年间,广东阳江的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考证,广东阳江古代的龙舟竞渡与现代有明显分别,古时候是“舟大人多”,偏重于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如今的龙舟则是舟小人少,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巡游转为竞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据了解,历年来在广东阳江的漠阳江上参加竞渡的龙舟,最多时达十九19艘。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当时的阳江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二年开始组织传统的端午龙舟竞渡,此后至一九六四年,每年都举行一次。阳江端午赛龙舟的盛况,通过传媒传遍全国。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于一九五六端午节专门到阳江摄制龙舟竞渡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并定为国家史料片而珍藏。而在“文革”时期,龙舟被视为“四旧”,阳江龙舟几近遭遇灭顶之灾。一九八四年以后,阳江龙舟竞渡才得意逐渐恢复。

    广东阳江的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拥有各自的旌旗和称谓,每艘龙舟所属地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负责人称“龙种”(“种”为传承之意),由“龙种”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农历五月初一早,各龙舟协会均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划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参加竞渡。

    广东阳江的传统龙舟长三十点六米,中部宽一点二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全舟共五十四人。

    与世界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广东阳江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龙舟竞渡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煞是壮观
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的“龙船歌”有唱:庆丰年,大家涌动看龙船;第一龙船讲白须,扒浦(起)水面两头鳌(破浪、摆动);斗系(幸亏)亲朋人看过,分开两位(边)比低高……以前的东砵白须龙舟的龙头最特别,瘦瘦长长,下巴垂着长长的白须,龙头的后脑勺非常光滑,十足一个秃顶的老人。其它龙船的龙头,后脑勺都雕刻有花纹,白须没有。东砵红须与江城其它龙舟不同的地方,就是龙头的“红胡须”长到嘴角而不是下巴,头顶中央刻有“夺锦王”三字.而不是“王”字,看起来帅气而英。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过去的华濠龙舟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豪放”。以前有人还要用“华濠龙船多钉了三百斤铁钉”之类的话语,戏称华濠人有钱,连造龙舟用的钉子都比人家的多,致使华濠龙舟船身过重,划起“慢吞吞”。其实钉是不能乱加的。

    民间说龙舟竞渡是旺子旺孙的事情,百姓捐款热情很高。旅外的乡亲、企业家、知名人士更是争先恐后。据说有一次划龙船,某村因募捐的数目不够,有个村的老父亲一声令下,叫儿子将家中的耕牛宰了送去作为壮丁的伙考古专家认为,地球早期的“龙”就是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江城龙舟有龙鳞和龙须,也有“龙角”,这种“龙角”一般是采用真鹿角装在木雕龙头上。上堡龙舟保存着一对130多年前的“生犸”龙角,据资料反映,“生犸”是 一种古脊椎动物,又称“猛犸”,全身有长毛,像现代的长毛指身强体壮的龙舟桡手(运动员)。能成为一名龙舟壮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家族的光荣,主要是因为能沾上“龙气”,能走好江城“三角白旗”女子龙舟队的舵手林换,1987年刚刚18岁,是个健美开朗的渔家妹子。自小就“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林换年纪虽小,但扒船掌舵有一套过人的本领,她应变力强,在龙舟比赛时能仔细摸清赛区急流、静水、逆水等情况,因而她上龙船摆尾艄,每次都稳拿第一!

    林换大姐所在的女子龙舟队取得了三次竞渡的冠军。一个18岁的美丽姑娘,手执二米多长的尾艄桨,傲岸地立在跟龙头距离30米远的龙尾上,真是出尽了风头!有不少男士当他为偶像而“追”她,她后来嫁给了当年阳江糖厂的工人。婚后还喜得了双胞胎,别人都戏说她是纳了龙气呢。

阳江市江城龙船歌曲

男女对唱《婆孙挽手看龙船》生动有趣。

龙船锣鼓响叮咚,孙儿一早揾阿公。所有地方全揾过,不见阿公个影踪。
影踪难找未回家,龙船好快就开扒,果阵阿公来电话,其在雨田叹早茶。
叹茶酒店人又多,十时茶市未收科。其话饮茶倾世界,要看龙船找阿婆。
阿婆打扮甚光鲜,容貌真不减当年。裹粽吃完抹抹嘴,婆孙挽手看龙船。
龙船竞赛漠江滨,两岸周围企满人。异口同声齐喝彩,大喊加油鼓气氛。
气氛热烈劲冲天,震臂挥桡奋向前。夺得锦标争第一,名题金榜奏凯旋。



阳江风俗-龙舟竞渡 风土人情 1w+ 0 39
2015-02-04 来源:eisk.cn
精彩推荐